國際學術交流同傳口譯五條經驗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發(fā)展, 近年來我國對外學術交流活動也越來越頻繁。億維北京翻譯公司認為,由于學術交流是某專一學術問題的交流,這一類型的口譯, 除了具有一般口譯的特點外, 還具有一些自身具體的特點, 其特點為:
1. 國際學術會議是涉及某一領域的高層次的專題交流。其交流對象與參與人多為該領域、該專題的資深專家、學者、學術帶頭人, 或學術新秀。他們多有與此專題有關的研究特色、系統(tǒng)理論和專題見解。
2. 國際學術會議是中外學術界學術新成果的集中展示。這種學術新成果的集中體現(xiàn)在新內容、新成果集中、范圍集中和時間集中。學術交流匯集了各種流派與思想, 代表了各個地區(qū)與國家,包括了學者們短期與長期的研究成果。
3. 國際學術會議的內容及所探討的問題大多理論性強、學術性強、抽象性強、尖端問題多、口譯難度大。學術交流不同于一般的思想交流, 有其專業(yè)深度與廣度。沒有專業(yè)知識或不熟悉該學術專業(yè)的人, 是無法交流的。這對學術交流口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 國際學術會議的地點既有在國內, 也有在國外舉行的。在國內的學術交流是指由我國有關單位主持召開或由我國和其他國家共同在我國召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外學術交流主要指地點在國外的學術交流會。無論是在境內還是境外的國際學術會議,對口譯員都有很高的要求。
5. 國際學術會議上, 做學術報告或發(fā)言的人, 通常會借助于電腦及音像手段來幫助說明抽象問題、表達復雜的過程等。其優(yōu)點是直觀性強。從這個意義上看, 現(xiàn)代化的輔助手段, 為口譯員做了許多說明解釋工作。由于圖片、表格及示意圖, 一看就明白大意, 口譯員此時只需簡要譯出標題及項目內容, 意思就十分清楚了。其他類型的口譯沒有這種有利條件。
6. 中外學術交流一般規(guī)模較大, 要求發(fā)言、介紹研究情況的人多, 時間緊, 因此一般采取限時發(fā)言一刻鐘左右, 以便使更多的專家學者有機會介紹研究成果, 交流學術思想。

鑒于上述特點, 口譯員在進行學術會議口譯時, 建議采用下列技巧:
- 考慮到學術交流內容的“?!迸c“新”的特點, 口譯員應熟悉專業(yè)及其發(fā)展動態(tài)、準確運用專業(yè)術語、譯語要符合專業(yè)特點。因此, 譯語中要避免使用“ 外行話”。
- 考慮到學術交流學術性強的特點, 口譯員的譯語必須十分嚴謹、準確、正式, 這樣的語言有助于表達學術概念、科學定義及論證。
- 考慮到學術會議有時間限制的特點, 口譯員在口譯時, 譯語應該相應做到簡單明了, 不拖泥帶水。假如, 學術報告人的10分鐘發(fā)言, 而口譯時用了15 分鐘才譯完, 這是不恰當?shù)? 這說明口譯用語及結構都較哆嗦和冗長。
- 在限時發(fā)言的學術交流中, 在不失原意、不走樣的前提下,口譯宜采用簡要翻譯, 口譯員的反應要快、口譯也要快, 即口譯要從簡從速。
- 國際學術會議口譯, 尤其要把好“ 準確”關。為了確保這點, 口譯員事先要吃透、把握好論文精神、記住主要論點。不懂的地方, 多向專家請教, 對于定義、觀點、解釋和論證, 自己先要弄明白, 自己不懂的問題, 就很難向別人解釋清楚和翻譯清楚。專業(yè)術語一定要記得爛熟, 無論聽任何術語, 要馬上就能對號譯成中文或英文, 這對準確表達將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