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中常出現(xiàn)的文化誤讀

我們經(jīng)常都在說翻譯不容易,不僅僅是因為翻譯對語言的功底要求很高,更因為翻譯是一個對綜合能力要求也很高的工作。因為翻譯涉及到兩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翻譯是文化溝通的媒介,也是世界文化相互滲透的先決條件。在翻譯過程中最常見的錯誤也出現(xiàn)在對兩種文化理解的誤讀上。
首先, 我們知道兩種語言有很多“不可譯”性,因為各種語言所代表的民族背景不同,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環(huán)境因素都是不一樣的。世界文化并不同步,很多東西你有我無,你這樣 我那樣,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叫做文化空白。在翻譯對方的作品的時候,往往因為我們自己沒有那樣的經(jīng)歷和感受,沒有處在那樣的社會關系中,很多邏輯在一個國家是說得通的,在另一個國家卻顯得不可思議。所以我們翻譯的時候很不容易特別精確對方的真正要表達的意思和意境,或者要費很大篇章來解釋對方的這種行為、思想產(chǎn)生的根源。
我們拿日語舉個例子:
折々は自分の小遣で金鍔や紅梅焼を買ってくれる。
翻譯一,經(jīng)常用自己的零錢買油煎包子和梅花糕給我吃。
翻譯二,她經(jīng)常用自己的零花錢,不是買餡兒糕,就是買煎餅給我吃。
但“金鍔”與“紅梅焼”與中國的“油煎包子”和“煎餅都是不一樣的東西,因為中國根本沒有 “金鍔”,我們翻譯的時候就要費點精神把這種食物的大致形狀、食材和做法簡單介紹一下,再給起一個合適的中文名字。
其次,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越來越重視翻譯的藝術(shù)性。我們希望翻譯出來的文字仍然是是韻律優(yōu)美的,所以很多時候創(chuàng)作“過度”,也造成了文化失真。這種情況我們最好加一段文字做一個注釋,讓讀者對原作的精神有更充分的了解。
語言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只有充分了解雙方的文化,感受雙方的生活態(tài)度、生活習俗,根據(jù)文化語境采取對應的翻譯方法,才能最大限度的再現(xiàn)原文的文化背景,真正的做到文化與翻譯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