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標翻譯的案例分析
關于商標的翻譯,我們先來看看一個經(jīng)典案例。
可口可樂大家都熟悉,可是你知道當初可口可樂的中文名并不是這個。說起來都讓人發(fā)笑的一個名字“蝌蚪啃蠟”(Coca Cola),且不說蝌蚪并不那么可愛,中國人對于不好吃的東西常常形容成“味同嚼蠟”。這是完全音譯鬧出來的笑話。可口可樂剛進入中國的時候銷量也并不好,公司認為就是毀在了商標名上。后來可口可樂公司懸賞求名,終于一位上海人獲得了350萬英鎊的懸賞金,可口可樂的中文品牌翻譯也被業(yè)界認為是翻譯得最好的商標之一。
商標翻譯對消費者的心理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所以翻譯的時候要非常懂得消費者心理學,好的名字讓人產(chǎn)生好的聯(lián)想,壞的名字讓人產(chǎn)生壞的影響。無論是中譯英,還是英譯中,都要注意兩方面都是良性的,正面的。翻譯的時候要注意兩邊的文化差異、價值觀、生活態(tài)度。曾經(jīng)有一個中國化妝品品牌叫“芳芳”,作為中文名也算中規(guī)中矩,可是翻譯成英文的時候,音譯成“Fang Fang”,卻忘記了英文的fang是狼牙的意思,非常猙獰的一個名詞,出了個大糗。
有些英文商標本身比較長,翻譯的時候可以靈活刪減。同一種商標可以有很多種翻譯法。音譯(比如迪士尼Disney、奧迪Audi)、意譯(例如軟銀Softbank)、混譯(例如星巴克了Starbucks、微信WeChat),還可以隨意譯或者干脆不譯(例如IBM,BBC,)。不管采用哪種翻譯方式,都要力求朗朗上口、容易理解、尊重雙方的文化,讓人感覺到舒服,產(chǎn)生美好有益的聯(lián)想。[}{B7